合肥近年来很火!
缓建地铁“押宝”京东方、千亿资金“投注”长鑫存储、联手战略投资者“接盘”蔚来汽车……以这一系列“神操作”而出圈的安徽省合肥市,短短数年间就建立起了包含面板、芯片、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产业集群,被网友称为“最牛风投城市”。
风投的特点是高风险、高潜在收益,顶尖风投机构往往有很强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将“最牛风投城市”的称号冠之以合肥,无疑是市场对其精准把脉产业方向的高度褒奖。
在这种城市风格的浸润下,合肥的科创力量迅速崛起,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智能语音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新型显示、智能家电、高端装备、人工智能六大千亿新兴产业集群正在快速崛起。
同时,一批有代表性的新质成长企业发展壮大,积极拥抱资本市场。截至目前,合肥已有83家公司登陆A股。
上市公司是地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微观主体,亦是观察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窗口。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合肥的上市公司集中在电子、机械、计算机、家电、新能源、医药等领域,是合肥作为“科创之城”的生动注脚。
战新产业成引擎
截至3月14日,合肥共有83家公司A股上市。板块分布看,在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证上市的公司数量分别为45家、20家、16话、2家,分别占总量的54.2%、24.1%、19.3%、2.4%。
从上市公司数量变化来看,近4年,是合肥上市公司迅速扩容期,2020年-2023年期间,以每年11家、7家、8家、7家的速度递增,并在2024年开年就新收获了1家上市公司。
总的来看,合肥区域83家上市公司去年前三季度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405亿元,归属净利润245亿元。其中,营业收入达百亿以上的有9家,2022年全年营收破百亿的公司数量则是11家。
进一步来看,去年前三季度,合肥地区“营收王”为阳光电源,其营业收入为464亿元。其次分别是江淮汽车(600418.SH )、国轩高科(002074.SZ)、皖能电力(000543.SZ)、长虹美菱(000521.SZ)、鸿路钢构(002541.SZ)、辉隆股份(002556.SZ)、安徽合力(600761.SH)、科大讯飞(002230.SZ)、皖新传媒(601801.SH)。
净利润维度,拔得头筹的依旧是阳光电源,前三季度实现72亿元。之后分别是国元证券、皖通高速(600012.SH)、皖能电力,净利润均超10亿元。
以增速看,83家公司中,营收“增速王”为合肥城建,为160%。其次分别是阳光电源(300274.SZ)、国盾量子(688027.SH)。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率排名第一的公司为新力金融(600318.SH),达到了1741%,同比扭亏。之后阳光电源、长虹美菱增速也均超200%。
合肥给外界的标签是科创之城、产业名城,从上市公司产业分布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最大支柱,共有34家公司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合肥区域总数量的41%。
同时,研发投入是体现企业创新活力的重要维度,2022年,75家合肥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合计181.5亿元,较上一年的148亿元同比增长22.6%。
上市公司的变化与合肥的经济数据有所呼应。据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合肥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91%、居万亿城市第7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科技集群”,合肥居第40 位、较上年提升15位。《自然》杂志发布的全球“科研城市”,合肥居第13位、前进3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近六成,新增百亿产值工业企业6 户、总数 22 户。
集成电路产业高地
更进一步以中信行业分类划分,合肥83家上市公司中,来自机械行业14家、电子行业10家、基础化工7家、电力及公共事业7家、医药6家、建筑5家、计算机和家电均为4家。
综合产业集群和盈利能力来看,电子行业2022年贡献了204亿元营收,39.6亿元净利润,分别占总量的5%、15%,成为附加值最高的行业。
在电子行业中,典型代表非晶合集成莫属。2023年,合肥迎来史上最大IPO项目——晶合集成,募资规模达到99.60亿元。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由合肥建投与台湾力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建设,是安徽省首个专注于12英寸晶圆代工的企业、首个百亿元级的集成电路项目,该项目被视为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的重要一步。
从晶合集成的成立始末,更可一窥合肥国资如何通过前瞻性的产业思考和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部优势企业多方投注资源,从零开始迅速打造一个颇具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企业。
2015年,京东方已在合肥扎根颇深,6代线、8.5代线已投产,10.5代线项目即将开工建设,合肥的新型显示产业规模小成。
但这与合肥当时提出的“芯屏器合”的产业发展战略仍有不小距离。如何使面板驱动芯片的设计、制造和使用全部在合肥实现,结束国产面板芯片全靠进口的局面?
此时,在海峡对岸的中国台湾地区,以DRAM业务起家的力晶科技转型进入晶圆代工领域,但整体经营业绩仍然不振,债务压力不小。
力晶科技将目光转向了中国大陆,以期凭技术入股的方式,在中国大陆建设晶圆厂,打入中国大陆庞大的市场中分一杯羹。
一个在半导体行业野心勃勃,一个急于进入中国大陆,双方一拍即合。
从公开报道来看,为了引进力晶科技,合肥政府做了不少“让步”。力晶科技表示,鉴于自身财务状况,力晶科技第一年不出资,次年起逐步以少量资金及技术作价入股,最终持股将不超过五成。
最终,合肥市国资及其他股东方承担绝大多数实际投资。公开资料显示,第一期总投资128.1亿元人民币。2015年5月12日,合肥市国资委下发批复,同意合肥建投组建全资子公司合肥晶合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
短短一年半后,安徽首座12寸晶圆厂在合肥新站高新区拔地而起。竣工时,力晶科技创办人暨执行长黄崇仁致词表示,在先进国家建厂一般需耗时两年半到三年,晶合集成从动土兴建到完工生产只花了一年半,实属不易。
在合肥国资的全力支持下,晶合集成成长迅速。据Frostamp;Sullivan的统计,晶合集成已成为中国大陆收入第三大、12英寸晶圆代工产能第三大的纯晶圆代工企业,有效提高了中国大陆晶圆代工行业的自主水平。
近年来,合肥先后被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列为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发展城市,集成电路产业获批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目前,合肥已经拥有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设备材料全产业链的城市之一,集聚晶合集成、通富微电、汇成股份、恒烁股份、颀中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产业链条不断完善。2023年,合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获国家评估“优秀”,工业稳增和转型升级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
除了集成电路产业,合肥的汽车产业也颇受市场关注。2023年,合肥市汽车产量134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74万辆、增长1.6倍、居全国城市前5位,预计全年产业集群营收达到3500亿元。
在这背后,再次体现“最牛风投城市”的前瞻眼力。近年来,合肥顺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乘势而上走出了一条弯道超车、创新发展的道路,合肥的官方表述也从“芯屏器合”升级到“芯屏汽合”。
一字之变,蕴含万千。
几年间,合肥迅速集聚蔚来、江淮、安凯、江淮大众、长安、奇瑞、国轩高科、华霆动力、巨一动力等产业链企业,形成了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电池、电机、电控)、应用(公交、分时租赁)、配套(充换电基础设施、电池回收)的完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就在1月25日,福耀玻璃宣布,拟出资在合肥设立三家全资子公司,总投资57.5亿元,进一步扩大公司的生产和销售规模,满足汽车市场对公司汽车安全玻璃、汽车配件玻璃不断增长的需求。
约一个月前,2023年12月30日,福耀玻璃披露了一项大额投资计划,拟于福建省福清市设立全资子公司福耀玻璃有限公司(暂定名),投资32.5亿元用于建设汽车安全玻璃项目。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福耀玻璃两次出手,大手笔投资新项目,投资总额达90亿元。而选择在合肥投资,福耀玻璃正是看中了当地的产业集群。福耀玻璃公告称,安徽位于中国东部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发展潜力巨大,聚集了比亚迪、奇瑞、大众、蔚来、江淮、长安等众多整车企业。近年来,合肥汽车产业处在高速发展阶段,新能源赛道更为突出,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为全国唯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市。
从目前A股布局来看,合肥已上市汽车产业链公司并不多,分别是常青股份、江淮汽车(600418.SH)、安凯客车(000868.SZ),另有动力电池供应商国轩高科(002074.SZ)。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该领域公司证券化之路并不频繁,最新登陆A股的常青股份在2017年,下一步,推动本土汽车产业链公司上市或是合肥下一步的着力点。
瞄准未来产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而这些未来产业合肥已早早布局。近年来,合肥抢抓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机遇,立足“研发”、用好“新型”,探索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协同,抢占量子科技、核聚变能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推动城市产业发展不断升级。
这从合肥的上市公司布局也有所体现。2020年,国盾量子迎来科创板上市,让资本市场认识到量子信息产业的价值。国盾量子是国内最早从事量子信息技术产业化的企业,目前已成为全球领先的量子保密通信设备制造商和量子安全解决方案供应商。
“国盾量子虽然是在一片无人区里探索,但我们也受到了省、市政府各方的关怀,小到企业注册、办公场地,大到专项政策、上市辅导等等。而合肥给予我们最重要的还是重视科技创新、敢于‘先行先试’的发展环境。”国盾量子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该人士介绍,比如企业刚成立时,国盾量子在省、市领导的指导下,承担了合肥市自主创新重大项目“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通过这个项目,一方面,让团队能够心无旁骛地专注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另一方面,作为全球首个规模化的量子通信网络,更是充分验证了量子通信实用化的技术路线。正是有了这一成功经验,才为后续“京沪干线”“墨子号”等一系列领先世界的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才有我国量子保密通信在国际上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据悉,合肥在全国最早布局量子通信研发及产业化,打造了量子领域4个新型研发机构,运营了全国首个量子信息未来产业园,开通了世界首条千公里级量子通信京沪干线,集聚了一批量子产业链企业,量子专利授权量全国领先,成为“量子科技”“量子产业”的双高地。
就在1月22日,量子科技产业研究院在合肥成立,被认为是顶格推进量子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下一步,合肥将深入贯彻落实科技强国、科技强省战略,拿出最优资源,倾尽最大努力,坚定支持量子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高水平推动量子前沿科技攻关,加速量子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高标准建设量子领域孵化载体、拓展应用场景,打造融合集群的量子产业生态;高质量做好人才引进、生活配套等服务保障,奋力在科技强省建设中走在前、作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