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农历“三月三”上巳节刚过,徐汇区黄道婆纪念公园来了一群身着传统服饰的年轻人,趁着周末闲暇靓妆出行,补过一个传统而又不乏创新的上巳节。
当日,一场融合踏青折柳、曲水流觞、民族游戏、风物品鉴与唐代绞缬手作的“共赴千年之约:三月三·上巳节”联欢活动在这里上演。上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来自壮族、维吾尔族、苗族等地区的民歌好手也穿着他们的民族服饰,与汉服爱好者共享上巳之乐。
“上巳”据考起于周代,所在日期原为三月第一个巳日。汉代应劭《风俗通义·祀典禊》记:“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既包含了袪除邪疾疫病,又有祈求福祉降临之意。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非遗理论与应用创新基地负责人方云介绍,上巳起源于驱邪、除疫的净化仪式,可以追溯到《周礼》中,以唐代为鼎盛。人们会在上巳节去水边“畔浴袚禊”,通过水来清除污垢,同时也带有生命周而复始,焕发新生的寓意。
上巳也是春天万物勃发的时节,古人会趁此时机到野外郊游踏青、宴饮雅集,寻觅心上人等,诗经里的《溱洧》、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都是与上巳有关的名篇。后来,上巳渐渐被寒食、清明兼并,踏青出游,以及盛大的家国祭祀活动以清明节为主流,到明清以后,上巳就慢慢消隐了。
不过,上巳也是诸多民族地区的盛大节日,壮族、苗族、瑶族、傣族、侗族、布依族等至今仍保留着祭拜先祖、踏歌起舞、宴饮美食、体育竞技等古风古俗,通过精美的工艺、服饰尽情展现独特的民族风情。方云认为,在高度城镇化的上海,同样应该积极追寻、把握这样的文化根脉,开发文旅项目,上巳节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共赴千年之约:三月三·上巳节”民族大联欢的系列活动策划,正是基于对上巳节千年演变与风俗交融的解读。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中国华服周”活动也于4月8日至14日在上海举办,此次上巳节活动同样提倡让青年人穿自己的民族服饰前来,并在纪念馆的黄道婆雕像前上演了一场“中华华服秀与民族服饰快闪”。现场工作人员帮助参与活动的市民搭配服饰,还原古代造型。
记者体验了宋代的飞机袖衫、白迭裙,戴上当时流行的“山口冠”,这种款式在宋代做日常、礼服穿搭皆可。有人穿了唐代的“胡服”便装进门,在现场换上礼服款的齐胸襦裙、大袖衫,头上戴的是“翻刀髻”,看起来颇为隆重。三位“唐朝公子”腰带上别了“昆仑奴面具”,趁间歇研究起叉手礼。
暮春时节,春服既成,盛装华服的年轻人行走在古色古香的中式园林里,跟随学者的指引在湖畔倚水折柳,互赠芍药,拂兰汤修禊,共同祈祝美好的生活,传递上巳千年的浪漫和优雅。在民族游戏环节,四组队员分别竞技汉族投壶与壮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抛绣球”。壮族绣球由十二花瓣连接成圆球形,每一片花瓣绣着当月花卉,寓意吉祥美满。
在棉纺织实践基地,在碧螺春茶与色彩艳丽的糯米饭的陪伴下,开展的是唐代绞缬丝巾的手作活动。通过染食与染色共飨,让参与者领略中国“五彩彰施”的染色文化。此次的绞缬手作,是以石榴皮与茜草作为染料,通过扎、捆、染的方式,复原了唐代服饰中盛行的“鱼子绞”“方纹绞”“鹿胎绞”等,体现出唐代“兼收并蓄”与“富贵繁华”风尚。而作为染料之一的石榴,自汉代由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棉花也是自海丝之路来到中国,它们均是“一带一路”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的见证,也成为中华民族紧密团结的象征。
上海纺织类非遗中的松江药斑布,是盛行于宋代的印染织物,与中国古老的印染技艺一脉相承。先棉黄道婆早年在黎族学习棉纺织技艺,返回故里进行技艺改良,使得上海棉布名誉天下,黄道婆也被誉为民族交融的使者。
活动中,身着华服与民族盛装的参与者们一展才艺,表演了唐调吟诵、古筝、书画展示等,最后以一曲“上春山”的集体舞蹈为春季节日画上句号。这一系列活动,也是在探索对上巳节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方云看来,上巳传统踏青、求偶、雅集等习俗,也和当下鼓励人们享受美好春光、创造年轻人社交机会的需求相契合。正如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都会借三月三推广他们的民族服饰文化,此次活动通过华服展示、非遗手作体验等将传统习俗串联在一起,再借助短视频的流行带上国潮风,可以让年轻人对传统节日有更自然、真切的感受。
“为传统描摹新妆,希望它更契合当下的节日消费,不仅借节日传承一种精神,更要用消费来刺激产生经济效益。”方云希望,上巳等传统节俗在当下的激活,正如非遗活态传承一样,要能在当下生活中建立起实用性,与经济发展关联一起。“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愿意买一套汉服,如果传统节日能够促成文旅热,让大家愿意在这一天去买相关的东西吃、买相关的衣服穿,买机票去相关的地方玩,有了这样的经济消费生态,就能促进非遗保护、文化传承形成良性循环。”
此次“三月三·上巳民族联欢”盛宴由徐汇区华泾镇人民政府主办,黄道婆纪念公园承办。去年9月以来,黄道婆纪念公园已举办一系列传统节日如七夕乞巧会、立春游园会、中外元宵喜乐会、二月二花朝节与三月三上巳节等,旨在通过对传统节日节俗的建构,大力传播先棉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