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来,资本市场上合成生物概念掀起热潮,引发业界关注。据Wind数据显示,自今年2月起,合成生物指数一路上涨,5月更攀升至逾1407点。
在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三届大会分论坛“合成生物赛道的未来”上,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工业生物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生物化工研究所副所长于慧敏表示,从科学到产业,要经过无数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看到合成生物学在前沿科学以及疾病治疗、大健康领域的重要作用,另外合成生物制造是满足低碳制造和健康中国的重大需求。它将深刻改变世界未来发展的模式,为人类的未来健康描绘美好蓝图,因此也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产业界、投资界竞相关注的焦点。
合成生物学,也被称为合成系统生物学或合成生物学工程,是一门融合了生物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科学。21世纪初期,科学家们将工程科学的研究理念融进现代生命科学中,“合成生物学”由此走到台前,所涉的研究范围也逐渐扩大,化工、能源、材料、农业、医学、环境等皆可闻之一二,是旨在改造和创造人造生命体系的新兴学科。
准确来说,合成生物学不能被简单地视为一个赛道,它更多时候是一个平台和技术工具,可为企业的产品技术迭代提供助力。相比传统生物化学工程,合成生物学更具优势,诸如原料可再生、反应条件温和,可有效降低碳排放以及在生产工艺上更具优化潜力,能够帮助降本增效。在医药行业,合成生物学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生产、疾病诊断和治疗等多个领域,为医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据CB Insights预测,2024年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或达到189亿美元,2019-2024年年均增长28.8%;另据McKinsey数据统计,预计至2025年,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经济影响将达到1000亿美元。
尽管合成生物大火,但企业如何实现规模化量产以及如何找准下游产品应用场景将是重点。因此,如何将合成生物学的新产品应用于市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又如何在内卷的环境中寻求一条差异化道路,是产业界与学术界共同思考的问题。
多位嘉宾在上述分论坛的圆桌论坛中表示,虽然合成生物学技术在学术界已经快速发展,在产业界也已经被企业家们高度重视,但合成生物制造产品要真正落地,仍面临技术、监管等多方面的挑战。而如今,合成生物和其他赛道一样卷,要想解决问题、破除内卷,首要条件是具备国际视野,合成生物学的市场不仅在中国还在全球;此外,产业链分工也很重要,不求大而全而是要做精细化。
华熙生物董事长兼总裁赵燕在上述圆桌论坛中表示,作为一家以合成生物驱动的生物科技公司,华熙生物发展的逻辑是“科学技术产品品牌”,科学家做0-1的发现,企业做1-10-100-1000-10000的成果转换、市场转换。中试及产业转化是生物制造最核心的关键环节,为此,华熙生物在天津建设了全球最大的合成生物中试成果转换平台,以承接科学发现,实现技术发明、产品发展、品牌发扬。
但作为企业方,仍然面临监管界线不清、产品无法跨领域使用等问题。“我认为生命健康领域关键的问题就是科学的监管,即将合成生物生产出来的产品与转基因产品区分开。以当下提出的新质生产力为例,新不仅是指创新的科学和技术,也要创新监管,才能推动产业发展,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提升。”赵燕称,“希望政、产、学、研、金、场多方携手共建,共同迎接由合成生物技术驱动的生物制造产业的未来。”
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胡奇聪则表示,合成生物的市场不只是在中国,还在全球,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大部分都在国内卷,合成生物也是如此,因此要想突破内卷,就要将视野放在全球,在布局之初就要考虑全球市场,同时,在地缘政治下,布局全球市场也应该考虑如何符合各国的法规,哪些国家去突破,哪些国家不去,以及供应链怎么安排等;其次,生物医药行业及行业内的创始人都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即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大企业家”,因此于企业而言,做好科学,或者找到合适的商业化合作伙伴,将产业链分工做细,反而能够将价值最大化。
“什么都想做,最后可能什么都做不成。有敬畏心,看到局限性,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好做精,将国际市场布局的差异化也要想清楚。”胡奇聪表示,现在很多时代红利都过去了,运气也没那么好,一开始就要把企业的路径蓝图设计好,不要盲目地去做,要不浪费投资人的钱,也浪费自己的精力。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长聘副教授谢震则在圆桌论坛中指出,产能过剩、内卷本质上就是创新不足或者创新的东西无法推向市场。对科学家、创业者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到一个非常有差异化的点,满足特定的需求解决它,快速推向市场,这是不参与现有体系下,冲破内卷最好的出路。